写意圣手李味青–记李味青花鸟写意的笔墨精神

李味青(1909–1997),原名树滋,字味青,曾署竹竿里人,晚号葆真老人。江苏南京人,1925?1927年就读于江苏省第四师范艺术专科班,其间师从谢公展、马万里、梁公约、萧俊贤诸名家。1944年与黄君壁于重庆举办画展,郭沫若、于右任等名流前往观展,轰动画坛。1958年经郑振铎推荐与齐白石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花卉画册,并由国际书店向海外发行,连版七次,广受欢迎。文革中受冲击至1980年平反,先生一生历经坎坷。但沧桑巨变没有使先生消沉,后半生深居简出,淡泊名利,将主要精力全部用于艺事,终成中国“写意圣手”。
中国画以其独有的工具??笔墨??创造了人类博大精深的艺术品。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绘画艺术,表现出精神的美毋庸置疑是其核心,无论何种类型风格,或沉雄,或轻灵,或热烈,或精细,或清雅,或甜美,或奇倔,如缺失精神美,便失去了艺术的灵魂。因为艺术品除了收藏,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度外,更多的还是用来观赏。精神美是形式背后的内美,如同一个人除了外貌美,更重要的还要有不俗的气质美。
顾名思义,写意画的方向便是追求写出物像的内在意韵,亦即提取物之神态。李味青先生称之为“摄神”。
然而如何才能摄神(非摹形)?同样画一只鸟,为何有艺术品味的高低之别?为何即便是把大师的画作临摹得很像了还是没有原作耐读?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笔墨本身的表现力不够。一个中国画家,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家,在笔墨的表现力上即可显出高下。正如李味青先生在画语录中(1984年)说的:“现在许多画画的只注重形式美,以为笔墨技巧是次要的东西。要知道,笔墨技法的作用是千万忽视不得的,没有精湛的笔墨技法,又怎能表现出形式美?‘气韵生动’不是一句空话,是具体行动。笔墨技法和章法结构都很重要,还要有思想,有真感情,都不是谁主谁次的”。
李味青先生一生勤于练笔,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时,他深居简出,没有纸就用青砖当纸,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蘸水在青砖上写篆隶、梅兰菊竹。以至于将六块大青砖都写凹了。被称为“李青砖”,“凹青砖”。

当然,只有苦练并不能保证笔能传神,墨能生韵。要想臻入化境,除了人品、素养外,还要悟得笔墨的核心??笔法。自古以来的书画大师莫不是掌握了这个看似平常又具神奇力量的核心(非区区短文所能阐释)。李味青先生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获得了这种表现力??笔墨精神。先生在《说国画》一文中提到:“论笔墨,笔法佳,墨气全,方有逸韵”。
试看先生作于1986年的《菊石图》,便不难理解其过人的笔墨力量,画图中凝劲飞动的菊花,线条如篆(钱线篆)如草,似蝶在舞,神彩照人。长石下方飞白的大线条如锥画沙。淡墨之线条使转自如,骨力硬朗,一扫软塌风气,纵横恣肆,脱落时经,画中菊的画法俱开派之势。
对于李味青先生的笔墨成就,草圣林散之有此点评:“看他雨骤风驰处,写出人间第一家。”据资料显示,这是林老一生中对书画家的最高评论。几乎同时代的胡小石先生在1956年是这样评论李味青的:“用笔雄强,挥霍似赵悲翁(赵之谦)中岁之境。”把李味青中年之作与赵之谦的中岁之作摆在同一境界。
作于1987年的《咬得菜根》图即可印证胡小石先生的感受。中间两棵摇曳生姿的写意白菜笔法苍润,流便如草。两只萝卜之皴擦亦用写的方式完成,浑厚灵动,墨气淋漓。根须之用笔骨力厚劲,波磔曲直有致。画面气韵高雅,一派文人画作风跃然纸上,令人百读不倦。
再看《酷暑图》(六帧选一)。此图体现了先生强调的“八大长于用笔,青湘长于用墨,复堂长于用水”观点。图中荷杆圆浑用笔,骨力精劲。两条游戏小鱼全用写的方式来完成。整幅以水墨为主调,流而能留,厚而不失空灵。两行题款更添淡远之画境。
李味青先生凭借其高度的笔墨成就,一生创造了数千幅大写意花鸟画作。虽其一生经历坎坷,以至于后来淡泊名利,不愿抛头露面,但其取得的艺术表现力,无不让观者叹服。是宝藏终究会得到开采,近年来,先生的意义开始被世人了解,其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