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圣手李味青–记李味青花鸟写意的笔墨精神

李味青(1909–1997),原名树滋,字味青,曾署竹竿里人,晚号葆真老人。江苏南京人,1925?1927年就读于江苏省第四师范艺术专科班,其间师从谢公展、马万里、梁公约、萧俊贤诸名家。1944年与黄君壁于重庆举办画展,郭沫若、于右任等名流前往观展,轰动画坛。1958年经郑振铎推荐与齐白石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花卉画册,并由国际书店向海外发行,连版七次,广受欢迎。文革中受冲击至1980年平反,先生一生历经坎坷。但沧桑巨变没有使先生消沉,后半生深居简出,淡泊名利,将主要精力全部用于艺事,终成中国“写意圣手”。
中国画以其独有的工具??笔墨??创造了人类博大精深的艺术品。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绘画艺术,表现出精神的美毋庸置疑是其核心,无论何种类型风格,或沉雄,或轻灵,或热烈,或精细,或清雅,或甜美,或奇倔,如缺失精神美,便失去了艺术的灵魂。因为艺术品除了收藏,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度外,更多的还是用来观赏。精神美是形式背后的内美,如同一个人除了外貌美,更重要的还要有不俗的气质美。
顾名思义,写意画的方向便是追求写出物像的内在意韵,亦即提取物之神态。李味青先生称之为“摄神”。
然而如何才能摄神(非摹形)?同样画一只鸟,为何有艺术品味的高低之别?为何即便是把大师的画作临摹得很像了还是没有原作耐读?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笔墨本身的表现力不够。一个中国画家,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家,在笔墨的表现力上即可显出高下。正如李味青先生在画语录中(1984年)说的:“现在许多画画的只注重形式美,以为笔墨技巧是次要的东西。要知道,笔墨技法的作用是千万忽视不得的,没有精湛的笔墨技法,又怎能表现出形式美?‘气韵生动’不是一句空话,是具体行动。笔墨技法和章法结构都很重要,还要有思想,有真感情,都不是谁主谁次的”。
李味青先生一生勤于练笔,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时,他深居简出,没有纸就用青砖当纸,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蘸水在青砖上写篆隶、梅兰菊竹。以至于将六块大青砖都写凹了。被称为“李青砖”,“凹青砖”。

当然,只有苦练并不能保证笔能传神,墨能生韵。要想臻入化境,除了人品、素养外,还要悟得笔墨的核心??笔法。自古以来的书画大师莫不是掌握了这个看似平常又具神奇力量的核心(非区区短文所能阐释)。李味青先生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获得了这种表现力??笔墨精神。先生在《说国画》一文中提到:“论笔墨,笔法佳,墨气全,方有逸韵”。
试看先生作于1986年的《菊石图》,便不难理解其过人的笔墨力量,画图中凝劲飞动的菊花,线条如篆(钱线篆)如草,似蝶在舞,神彩照人。长石下方飞白的大线条如锥画沙。淡墨之线条使转自如,骨力硬朗,一扫软塌风气,纵横恣肆,脱落时经,画中菊的画法俱开派之势。
对于李味青先生的笔墨成就,草圣林散之有此点评:“看他雨骤风驰处,写出人间第一家。”据资料显示,这是林老一生中对书画家的最高评论。几乎同时代的胡小石先生在1956年是这样评论李味青的:“用笔雄强,挥霍似赵悲翁(赵之谦)中岁之境。”把李味青中年之作与赵之谦的中岁之作摆在同一境界。
作于1987年的《咬得菜根》图即可印证胡小石先生的感受。中间两棵摇曳生姿的写意白菜笔法苍润,流便如草。两只萝卜之皴擦亦用写的方式完成,浑厚灵动,墨气淋漓。根须之用笔骨力厚劲,波磔曲直有致。画面气韵高雅,一派文人画作风跃然纸上,令人百读不倦。
再看《酷暑图》(六帧选一)。此图体现了先生强调的“八大长于用笔,青湘长于用墨,复堂长于用水”观点。图中荷杆圆浑用笔,骨力精劲。两条游戏小鱼全用写的方式来完成。整幅以水墨为主调,流而能留,厚而不失空灵。两行题款更添淡远之画境。
李味青先生凭借其高度的笔墨成就,一生创造了数千幅大写意花鸟画作。虽其一生经历坎坷,以至于后来淡泊名利,不愿抛头露面,但其取得的艺术表现力,无不让观者叹服。是宝藏终究会得到开采,近年来,先生的意义开始被世人了解,其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余晓鹏:墨海丹青抒情怀

29381f30e924b89981b3be346c061d950a7bf62b

余晓鹏1944年出生,师承著名书画家李味青。余晓鹏重视传统绘画,师承经典,博采众长,以丰厚的绘画传统作为自己艺术生长之根。他学古而不泥古,而是取古人之法,融入当代的情感和审美意识。在吸取传统精华基础上,深入生活,走进自然,借古开今,不断创新,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新鲜感,哲理感,从而彰显出从传统中蜕变出的笔情墨韵与生机盎然景象。

余晓鹏的画,既沉稳、厚重,又活泼、润泽。其笔下奔马,豪情万丈,精神激昂,群马奔腾如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之势;雄鹰大气磅礴,尽显高瞻远瞩,英雄奋发之气;雄鸡仙鹤更是气韵传神,栩栩如生;他的墨菊别具风格,风摇影移,清香怡人,让人观后爱不释手,浮想联翩,其中蕰含哲理让人情感涤荡。《自古丹青都点染,此中清性有谁同》笔力雄健,墨韵生动,构图新颖。整幅作品勾线干净利落,墨、色干湿相间,呈现一种气贯通神的艺术效果。画家以简约、通灵的笔法,用闲淡、超逸的境界将自己的情感、意绪、心境融于笔端,显于纸上。此时的菊花,画家所表现的已不是它的外在之美,而是通过画家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个人素养,思想境界,哲学观念,审美意识,道德品格等全部寄于笔墨之间,让人领悟到的是艺术之外的一种境界:百花已凋零,菊花依然灿烂,它虽无出人头地之念,却让人永远铭记于心。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以菊咏诗作画不计其数,以菊隐其品格人皆为之。而余晓鹏把人们的审美欲望,精神追求,理想寄托,全部融于一体,呈现出一种大雅大美之风。盛夏观其墨菊,洗去心头火气、燥气;冬日看其墨菊,那花叶茂盛,鲜花盛开,让人精神倍增;春观其作,百花齐放,心情开朗;秋菊盛开,更如身临其境。能让人从此作品中体悟如此妙境意趣者,此非艺术之升华而不为,“江南墨菊王”余晓鹏,此美誉果不虚传。

清人石涛曰:“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兼而得之,是谓有笔有墨也。”余晓鹏笔精墨妙,笔墨恣肆灵动,其笔墨布局已不是简单的点、线、面的堆砌。处处体现出他对简而愈厚,艳而不俗,纵而不乱,静而愈动的追求。赏其作品,可领略到画家从大自然的雄浑、奔放之中求索灵秀与真诚,清新与奇趣,感受到画家既守望笔墨的传统家园,又积极创新展现时代精神面貌,努力创造出新的笔墨表现形式,揭示中国画的深层内涵。难怪一代大家林散之、陈大羽等生前看了他的画后深有感悟,纷纷留下墨宝予以鼓励。

笔墨寄豪情,菊香飘军营。余晓鹏拥军情节几十年如一日。他的足迹遍及保定、珠海以及华北、华南等解放军驻地。预防非典、抗洪救灾、汶川地震这些非常时期,他的墨菊、他的奔马、他的雄鸡,为解放军战士带来清香,带来力量,带来希望。纵观画坛,能一如既往,不求名利,心中豪情寄军营的艺术家能有几人?几十年来,他已经行程十余万公里,为一百多位将军,数千余名战士义务作画。拥军画家余晓鹏,名副其实也。

花香自引蝶纷飞。余晓鹏的作品在中国画这一传统领域中营造出一块属于他自己的阵地,赢得了人们广泛赞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近百家媒体报道过他的艺术事迹,仅《人民日报》就达10次之多,这在书画界是屈指可数的。面对荣誉,本来就不喜张扬的余晓鹏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追求与创新中不断激发自己,省悟自己,提升自己。无论国家高干还是市民百姓,部队首长还是普通士兵,只要向他索取作品,他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视艺术为生命,不搞半点马虎,不搞应酬对付,其人品艺品,皆为上品也。

余晓鹏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经系名誉教授,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书画客座教授。其作品广泛刊登于《南京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书画报》等众多媒体;周恩来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林散之纪念馆等许多团体(馆)个人收藏其作品;个人传录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众多大型艺术专辑。